6月7日晚,青岛交响乐团在青岛市人民会堂上演了《纪念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系列II》音乐会。
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杭州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杨洋执棒了本场音乐会。与青岛交响乐团把吉利·保尔《圆号协奏曲》和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协奏曲》带给了听众们。
国内第二次上演吉利·保尔《圆号协奏曲》
吉里·保尔(Jiří Pauer)是20世纪捷克作曲家,曾任布拉格国家歌剧院总监(1965–1990)。他的创作受捷克民族音乐和现代主义影响,作品涵盖歌剧(如《Žvanivý slimejš》)、管弦乐及室内乐。
想必大多数乐迷对于这位作曲家都很陌生,其实,这位作曲家的作品在国内很少上演,尤其是他的《圆号协奏曲》。据担任独奏的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圆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顾聪介绍,这部作品是第二次在国内上演,第一次是他与上海爱乐乐团。他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这个作品创作年代与下半场老肖的第八交响曲创作年代接近,而且都属于东欧的作品。
音乐会上,顾聪用精湛的技术完成了这部作品在国内的第二次演出。观众们不仅欣赏到了高水平的圆号演奏,更是感受了这部鲜有机会聆听的协奏曲的魅力。
一曲充满捷克音乐特色的协奏曲之后,顾聪在观众的掌声中加演了奥利维埃·梅西安《星空下的峡谷组曲》中的圆号独奏部分《星空呼唤》,再次展示了他高超的演奏技术。
对战争反思而创的《第八交响曲》
音乐会下半场,杨洋指挥青岛交响乐团上演了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交响曲》。这部五个乐章的交响曲创作于1943年夏天。彼时,世界仍笼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之中,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成为了时代的主题。相比他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这部交响曲并没有着重展现战争中的英雄主义与反抗精神,更多的是呈现出一幅充满绝望、恐惧与痛苦的画面。“第八交响曲多年来一直没有演出。在这部作品中,我试图通过表达人民的情感体验,来反映战争可怕的悲剧性。”肖斯塔科维奇如是说。
随着杨洋的手势开始,乐手们把凝重的音乐直接送入观众们的心中。音乐行进至中部,小鼓突然响起,随后各种乐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将战争的残酷与混乱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乐章是五个乐章中最短的乐章,弦乐队率先奏起进行曲,带有讽刺与批判的味道。第三乐章,鲜明的节奏和木管声部的“尖叫”,勾画出枪林弹雨的战争现场,把观众也带入了战火纷飞的紧张氛围之中。第四乐章则直面悲剧:三乐章以大屠杀结束,本乐章着重描绘个体在战争中的无助与绝望,让听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伤痛。第五乐章表现了“战事余波”,节奏多变,有欢快的部分,也有讽刺的部分,还有回首的部分,最终,平静的气氛逐渐占据上风,为整部乐曲画上了一个宁静的句号,预示着人们的生生不息。
多日的排练中,杨洋与青岛交响乐团花了大量时间处理交响曲的每一个细节。音乐会上,杨洋精准地把握了作品的风格,指挥青岛交响乐团把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示给听众们。音乐并非文字,但是音乐所表达的内涵,犹如不可磨灭的文字,刻画在观众们的脑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