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晚,2025青岛·谭盾音藥周的第二场音乐会“采音藥·神秘湘西”在青岛市人民会堂上演。来自湖南的湘西土家族女子打溜子乐团与青岛女子打击乐团,在音乐会上展开了东西方打击乐的对话。
上半场湘西土家族女子打溜子乐团
湘西土家族女子打溜子乐团,作为中国首个全女子土家族打溜子传承创新乐团,该乐团以女性非遗传承人演奏家为核心阵容。通过量身打造的新概念作品《采音藥·神秘湘西》,开创性地实现了国家级非遗“土家族打溜子”与当代世界音乐语汇的深度对话。 在谭盾“声音地理学”创作理念指引下,乐团突破传统“四人五件”的固定编制,通过现代作曲技法解构重组传统韵律,融入西方音乐概念。将马锣、头钹、二钹、木叶、石头等土家传统乐器与现代打击乐体系重构融合。 该乐团现有六名成员,均来自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经系统研习头钹、二钹、溜子锣、马锣等传统器乐技艺。突破传统四人合奏形式,创新性加入肢体语言与空间调度,通过乐器击打动作的舞蹈化编排,将生活场景转化为视听联觉的艺术表达。作为中国首支全女子打溜子非遗创新乐团,乐团正以先锋姿态推动这项国家非遗文化从湘西走向世界声场,构筑起传统非遗与现代文明的美学桥梁。
湘西地区的土家族“打溜子”是当地特有的传统民间乐器合奏形式,主要由锣和钹构成,这种艺术形式在2006年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会以谭盾创作的《采音藥·神秘湘西》拉开帷幕。2025年初,谭盾深入湘西采风,从采茶和制茶过程中汲取灵感,将制茶的九个关键步骤——吹、种、采、擂、磨、撒、酵、醒、晒——巧妙地转化为一幅生动的音乐画卷,此外,吹叶声、歌声和舞蹈的融入,让整部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随后,六名湘西土家族女子打溜子乐团成员演奏了多首传统曲牌,包括《鸡婆下蛋》、《八哥洗澡》。曲目中还有田隆信的《锦鸡出山》,宋光林和宋涛的《鸳鸯戏水》,以及吴吉祥队长为音药周创作的新曲《土家下山》。她们用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力呈现了土家族独特的音乐魅力。
《鸡婆下蛋》是土家族打击乐的经典曲目,属于“绘声”曲牌。它利用头钹、二钹的密集切分节奏模拟母鸡“咯咯咯”的叫声,小锣和大锣的“亮击”与“闷击”交替,以生动的节奏和音效再现了母鸡下蛋时的欢快情景。
《八哥洗澡》为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的传统曲目,利用四件乐器变化的音色、节奏和速度,生动展现八哥觅食、振翅、沐浴和戏水的场景。
田隆信的《锦鸡出山》改编自湘西土家族流行的民间音乐。这首器乐曲利用多种打击乐器的独特音色和多样的演奏技巧,形象地描绘了锦鸡的生活习性。
宋光林和宋涛创作的《鸳鸯戏水》利用节奏和音色的多样性,生动呈现了鸳鸯在水中嬉戏的情景。结合舞蹈动作与打溜子的节奏,通过身体摆动和脚步移动,更形象地描绘出鸳鸯戏水的画面。
吴吉祥新作《土家下山》融入了土家族自制的乐器“咚咚喹”和“绷绷妥”。相比传统曲牌,这部作品颇具创意,不仅引入了三拍子节奏,还融合了摇滚、嘻哈和爵士元素,吸引了广泛的观众关注。
下半场青岛女子打击乐团
音乐会下半场是青岛女子打击乐团的成团首秀。
四位成员孙菁晨(首席)、吕方格、刘佳、李文涛演奏了约翰·凯奇的《第三结构》(Third Construction)和《声音信条》(Credo in US)。此外,乐团还与特邀钢琴独奏王逸佳合作,完成了谭盾《打击乐与钢琴协奏曲》的中国大陆首演。
约翰·凯奇的《第三结构》谱写于1941年。这部作品展现了节奏的复杂性和乐器的多样性,要求四位打击乐手不间断地演奏各种独特且非传统的打击乐器,如贝壳、铁罐、狮子吼、口哨、木鱼等。在创作了结构繁复的《第三结构》之后,凯奇于1952年创作了以寂静为核心的《4'33"》,两部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它们共同展示了凯奇对声音与寂静、结构与自由,以及“阴”与“阳”等对立统一概念的探索。
约翰·凯奇的《声音信条》创作于1942年。他常被视为预置钢琴的创始人。在这部作品中,凯奇第一次尝试结合了录音或广播,并引用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他推荐使用德沃夏克、贝多芬、西贝柳斯或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在音药周的演出版本中,这部作品还特别添加了介绍中药的录音部分。
谭盾的《打击乐与钢琴协奏曲》为音乐会注入了激情澎湃的能量。作曲家谭盾以极具仪式感且掌控力十足的姿态面向观众指挥这部作品。
钢琴则背对观众演奏,观众可以欣赏到钢琴家的手在琴键上或击打或流动。青岛女子打击乐团的四位音乐家分别位于舞台的东西南北位置。包括钢琴家在内的五位演奏者均面朝指挥。这部作品使钢琴充分回归其作为打击乐器的本质。
通过独特的乐器组合与音乐语言,《打击乐与钢琴协奏曲》展现了谭盾对声音的精准把控和深刻理解,体现了他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